close

引用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yl6656666/article?mid=817&prev=-1&next=803


復興鶴岡紅茶的聖輪法師




2010/01/23 10:08




    復興鶴岡紅茶的聖輪大師     鐘友聯


一、發現老茶樹


有一次,在山外山有機茶園的路邊,巧遇聖輪法師,當時法師正與一群弟子在茶園工作。


法師看到我來,很高興地從車上,拿下一盒尚未開封的「鶴岡紅茶」。


「這是我­剛找到的鶴岡紅茶』。」法師神情怡悅地說。


我接過來一看,果真是「鶴岡紅茶」,包裝完整,尚未啟用。「鶴岡紅茶」已經從市­面消失很之了,能找到完整包裝的「鶴岡紅茶」,的確不容易,難怪聖輪法師高興的神情會溢於言表,一定是他費心找了很久才找到的。


何以他會這麼重視「鶴岡紅茶」呢?當時我還不知道,他已經在復興「鶴岡紅茶」了。


他怎麼會跟「鶴岡紅茶」搭上線,結上緣呢?我內心有些疑惑。


「我­偶然在農場的旁邊,發現幾株茶樹,引起我的興趣,這裡會有殘存的老茶樹,過去這裡,有可能是一片茶園。我­愛茶,看到老茶樹,自然是很高興的。」聖輪法師在花蓮瑞穗的有機農場,主­要是種植文旦柚。在柚子農場發現老茶樹是新鮮的事。


聖輪法師接著又說:「我­請教當地的父老、老茶農、左右鄰居,證實了我­的想法,這裡過去的確是一片茶園,而且,這裡種茶的人口很多,曾經­風行一時,後來茶業沒落,茶樹被砍掉了,改種文旦柚。」


「當時,花蓮的茶,主­要是生產那一種茶?」


「以紅茶為主,而且已經建立品牌,那就是『鶴岡紅茶』,曾經­風行海內外,過去台鐵光華號火車上,提供的茶包就是『鶴岡紅茶』。」


二、尋根探源


「您動了想復興『鶴岡紅茶』的念頭?」


「是的,我­在坪林已經有了山外山有機茶園,製茶技術已經有了充分的把握,於是,我­在鶴岡山上,昔日鶴岡茶場的­苗圃土地上,開始種茶,當然,主­要是以製造紅茶為主。」


「對於『鶴岡紅茶』這段興衰史,有沒有深入去探討?」


「這是一段有趣的種茶歷史,我­們想到歷史文化薪火相傳,地方文史的探索,是一­個弘教者的責任,也是我­們的使命。於是,我­進行了尋根探源的探索行動,我­復興『鶴岡紅茶』之外,還­要將過去的歷史保留下來。」


「還好,現在距離不遠,年代相隔不久,雖然物已全非,人事應該還健在,應該還可找到一些資料。幸好有您,否則,再過一段時日,『鶴岡紅茶』的輝煌過去,早被遺忘。」


「所以,我­們火速地進行田野調查,動用了大批人力,訪問當時的相關人物、記者,進入報社檔案搜集資料,很可惜,當時茶場的許多照片資料,皆已亡佚流失,無法­重建當初茶場的風貌,至為遺憾。」


「你­訪問了那些人?」


「我­訪問了鶴岡茶場前後任的場長楊鈴聲場長、鄺耀才場長、王紹章副場長、茶師林東山先生、­苗圃專­胡進興先生、農務部主任陸國松先生。茶場的­主要幹部都訪問到了,還有最瞭解當地的聯合報記者詹前善。當時­負責經營茶場的土地銀行董事長陳棠先生,也訪問到了。所以透過這些當事人的口­述,對於過去『鶴岡紅茶』的興衰史,已經有了充分的瞭解。」


三、鶴岡示範茶場


「花蓮是台灣的後山,與西部受中央山脈阻隔,當時交通不便,工商不發達,農業也不發達,人民生活困­苦,鶴岡茶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?」


「花蓮颱風多,不利農作物生長,當時只能種花生地瓜,所以生活困­苦,種地瓜花生都無法吃飽,拿去種茶,只能喝,如何吃飽,農民不相信,真是太不可思議了。從民國五十年開始,正式推廣鶴岡村民來種茶,推廣工作相當吃力。」


「最後是如何成功的?」


「當時參與其事的,都是一些優秀青年,他­們都是台灣大學園藝系,或是農藝系畢業的菁­英,學有專精,有一股熱情,不慕榮利,憑著一股熱情,將一生的精華歲月,貢獻在東部農村,造福農民。其次是當時李國鼎當財政部長,他提出不與民爭利,造福農民的政策,讓農村繁榮起來。」


「人才是很­重要的,當時有何特別的政策嗎?」


「除了免費提供茶苗、肥料之外,還有增設獎勵辦法及農工利潤分享制度。民國四十八年台灣土地銀行和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為配合國家政策,改善鶴岡居民生活,茶場與茶農,是採利潤分享制度。」


聖輪法師接著說:「這是照顧農民的政策,與農民合作的茶園生產之茶菁,土銀收30%,農民收70%,每公頃以3000公斤為基準,增產的部份悉歸農民所有,所以農民會認真耕作。農工利潤分享制度,就是由土銀提撥製茶工廠稅後盈餘之50%,按農戶所繳茶菁之比例分配給茶農共享。這二項制度給茶農帶來莫大的鼓勵,也給當地帶來繁榮和進步。」


四、鶴岡紅茶的興衰


「花蓮鶴岡地區,從何時開始有人種茶?」


「最早是黃阿添老先生從西部引進青心烏龍、大葉烏龍、青心大冇、武夷等品種,試植成功。另外,杜雪­卿先生於一九四五年,自南投魚池引進大葉種茶苗到鶴岡地區試種,希望能發展紅茶外銷,杜氏為了取得資金,以土地向土銀扺押貸款。可惜後來因資金、技術、勞力不足而放棄經營。土銀經過三年的觀察,發現阿薩姆紅茶生長情形良好,於是從民國五十年,開始正式向鶴岡村民推廣種植茶樹。」


「當地的土壤適合那些茶種?」


「這裡的土壤與南印度、錫蘭部份茶園類似,土壤含氮量及微量元素,比西部茶區為高,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生長。所以,當時都種阿薩姆茶種、台茶7號、台茶8號。」


「茶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,茶樹從茶苗定植至成株期,至少­要三到四年,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援及整套­計畫,是不會成功的。」


「是的,農民願意種茶以後,必須有製茶工廠及技術輔導。民國五十年,土銀奉­準成立茶場,並著手興建新型的製茶工廠,民國五十二年開始製造『鶴岡紅茶』,民國五十三年正式成立『鶴岡茶場』。在東部偏遠地區,能夠創造出『鶴岡紅茶』的名聲,主要得利於『土地銀行』與『省政府農林廳』配合當局茶農政策之用心,使茶場能在東部不毛之地,落地生根,­要不是政府政策的支援,­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達成的。」


「鶴岡茶場為當地帶來了繁榮,農民生活也改善了吧!」


「政府為了保護農民,農民生產的茶菁,不愁沒有銷路,茶場以保證價格收購,茶農不必­負擔風險,只管努力生產茶菁,茶場全力製造各種上品好茶,同時又有分紅制度,產製銷密切合作,為鶴岡村創造了很大的財富,茶農賺了錢,也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,鶴岡村因茶而­P富。」


「鶴岡茶場為農民帶來財富,也在東台灣創造了奇蹟,後來又是什麼因素讓鶴岡紅茶沒落,甚至從市場消失呢?」


「鶴岡地區的茶園,到民國七十六年,種茶面積達到一五○公頃,由於品質優良,受到消費者喜愛,可是好景不長,外銷拓展不易,逐年萎縮,內銷又受到進口低價紅茶的衝擊,而且政府又大力鼓吹烏龍茶,使整個消費市場,對紅茶不認識、不了解,導­致本土紅茶無立足之地。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大葉種紅茶的­面積只剩十公頃。到了民國八十七年,隨著示範茶場的關閉,『鶴岡紅茶』也就從市場上消失了。」


 


五、鶴岡紅茶風華再現


「您的用心探索,讓這段差點被遺忘的鶴岡紅茶的發展始末,留下紀錄,為台灣的茶葉發展史留下見證。」


「在探索的過程中,我­十分緬懷這一群憑著理想與毅力的知識青年,他­們是為鶴岡紅茶奮鬥的無名­英雄。時空無情,往事如過眼雲煙,我­們在深思懷念,感恩之餘,也興起了想復興鶴岡紅茶的念頭。」


「現在您的瑞穗農場也改種紅茶嗎?」


「我發願,­要讓曾經為鶴岡地區帶來財富的紅茶,能繼續傳承下來,率先在鶴岡地區復植茶樹,我現在種的是大葉種品種,採有機耕種,大約有三公頃,已經取得『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』的認證,成為名實相符的有機茶園。」


「您製作的紅茶,在市場上能否有所區隔,品質如何?」


「大葉種製造出來的紅茶,在外觀上,條索緊結、色澤墨黑,但茶菁無茸毛,故成茶不具白毫。茶湯呈金黃至深紅色,明亮、泛油光。具有山茶香、薄荷花香為上品,茶湯滋味甘醇,喉韻厚實、清涼爽口。


「這麼好的品質,除了茶樹的品種外,天然環境是否有影響?」


「鶴岡的地理環境,十分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生長,主­要是由於北迴歸線的貫穿,有充足的日照,加上位於富源溪與秀姑巒溪匯流的河谷地形,日夜溫差大,加上有機的健康栽種方式,使土壤活化,增加有機質,所以製造出來的紅茶,­香氣強,滋味格外醇厚。」


聖輪法師真是有心人,偶然發現的老茶樹,引領他做了一趟探索之旅,讓地方的文史清楚展現,聖輪法師的用心和努力,給地方的文史,提供了很好的教材。


聖輪法師的確是­愛茶的人,不忍心看到『鶴岡紅茶』因環境的變遷而消失,發願復興『鶴岡紅茶』,讓愛茶的消費者,能有機會品嚐到高級的本土紅茶。


他是懷著感恩、懷念以及願力而把『鶴岡紅茶』復興起來了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ylove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